传统经销商受B2B电商冲击,该何去何从?

2017-07-13

近日来,马云的无人超市可谓是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同时提出的新零售也是火的一塌糊涂,业内大家似乎都在讨论新零售,两大电商巨头马云和 刘强东也各自为营,对于新零售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刘强东甚至还拿起了理论工具写了7000字长文叙述自己对于零售的一些看法,认为第四次零售革命即将到来。

阿里的零售通, 刘强东的掌柜宝其实就是新零售下的产物,除了两大巨头重点布局 B2B电商,还有很多 B2B平台一头扎进血海中,但这其中最为受挫的便是传统 经销商

传统经销商在B2B电商的冲击下,到底该何去何从?到底是守住阵营还是谋求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B2B平台大佬纷纷杀入传统零售行业,市场环境变得复杂,竞争愈发激烈。以阿里、 京东、中商惠民、掌合天下为首已经开始进行全国性布局,每进入一个城市就与当地的经销商发生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据统计,全国650万家快消店铺终端,其中品牌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卖场、专卖店不足30万家,绝大部分零售终端仍然是传统的夫妻老婆店。过去这些小店主要依靠经销商提供货品服务,而当前,每个小店主 手机上都装了4、5种订货APP,互联网企业巨头正凭借技术优势、充足的资本,强势切入线下经销商的渠道市场。

B2B电商的冲击下,传统经销商必须得谋求升级和转型,未来的业务模式、发展空间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小店货源不是问题,但经销商的模式需要调整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的扁平化和透明化,经销商凭借信息不对称的传统销售产品模式已经难以维系和商户之间的粘性。小店数字化窗口已经打开,许多有经营意识的店主已经开始谋求转型,或加盟品牌便利店,或链接B2B平台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经销商必须在业务层面思考如何给小店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创造未来新的盈利空间。

二、经销商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抱团发展,建立壁垒。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零售市场是新的冲击也是新的机会,对于传统经销商而言,同样可以利用自己多年渠道资源、商品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自建B2B平台。联合当地经销商抱团发展,将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就商品而言,一家经销商的资源也许不够丰富,几家经销商联合,就足以支撑。利用自建的 B2B平台的数据分析,可进行供应商管理、渠道管理、库存管理、 物流管理、分销管理等等,构建自己的数字化城墙,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随时掌控全局。

三、进行互联网运营改造,即时沟通,实时处理。

很多传统小店是原始的管理办法,账本靠手抄,库存靠脑子记。部分传统经销商,在业务上也还未进行数字化转型;当前必须借助互联网工具来提高数字化运营能力,让账务管理、订单处理、库存管理变得更加 智能化。首先:构建 B2B订货平台, 终端门店采用APP订货,平台系统自动完成库存判断、订单生成、货款支付、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动作,整体提高运营效率。其次:帮助门店引入管店系统,提高对门店库存的掌握程度,智能指导门店订货,减少临期品的发生概率,减少逆向物流,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

四、 精细化物流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备能力。

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 仓储物流是经销商行业运营费用占比最高,也是最难管理的环节。长期简单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经销商转型的阻碍。不少经销商着眼于现在的存量和 本地化优势,已经在思考如何向城配物流转型,这对 仓储物流的环节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多业态、多场景客户的需求,成为下一个关键点。

五、导入 互联网营销思维,增值服务必须跟上。

其实我们谈出路、谈转型、谈要互联网化,归根结底都是思维模式要转变。针对社区小店、小微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等终端门店,比起电商大佬们,传统经销商更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服务,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在有一定粘性的基础上,可以帮助 终端门店创造更大的收益。如今的零售市场,经销商不再是仅仅卖货而是在卖服务,很多增值服务的内容,已经加载到众多平台化产品上,经销商在利用平台开展促销活动、广告投放的同时,可以帮助终端接入更多元的服务,如金融、理财、社区、物流、广告、会员、营销等服务,为自己和客户一起创收。

如今的零售市场,经销商不再是仅仅卖货而是在卖服务,很多增值服务的内容,已经加载到众多平台化产品上,经销商在利用平台开展促销活动、广告投放的同时,可以帮助终端接入更多元的服务, 如金融、理财、社区、物流、广告、会员、营销等服务,为自己和客户一起创收。

面向经销商,订货宝平台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快速自建B2B平台的信息化,包括品牌定制,对接金融服务等等,为经销商提供增值服务,赋能给企业,帮助经销商们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升级转型现有运营管理模式。

在市场风浪之中,能未雨绸缪、及时调整方向顺应市场潮流的方为赢家。


热文榜

企业用的,就用成熟的

八年沉淀,五百多次实地调研,三千多项功能升级,七十万用户实际应用检验